二三线城市土地拍卖 呈现“被底价”隐忧
为严防出现高价地,监管部门正在不遗余力地围堵。然而,这极有可能提升土地招拍挂“潜规则”的操作空间。
在5月30日举行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房地产投资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,国内一家著名投资集团的负责人表示,当前二三线城市操作的土地换投资项目越来越多,土地基本上以底价成交。而某些大城市的重点地块,为了防止高地价,也通过各种方式圈定甚至内定了成交价。
多位业内人士表示,监管层对于高地价的围剿消除了地王,众多地块以底价成交,促进了土地市场的理性回归。但在这背后,也出现了另外一层隐忧:在堵住高地价的同时,有可能提升土地招拍挂“潜规则”的操作空间。土地成交“被底价”,甚或造成国有土地的资产流失。
高价地戴上紧箍咒
5月26日,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再度给高价地戴上了紧箍咒,土地招拍挂溢价率超过50%需要上报的城市由105个扩展到全国所有的县级及以上城市。
在此前半个月,国土资源部曾要求各地调整土地招拍挂,选择“限房价、竞地价”、“限地价、竞房价”、“商品房用地中配建保障房”和“土地利用综合条件最佳”等创新式做法。
与此同时,银行信贷继续收紧,再加上楼市销售不畅,房企谨慎的拿地态度也使得众多地块最终以底价成交。
在武汉市近日举行的一次土地挂牌拍卖会上,13宗土地仅3宗地进入竞价程序,其余10宗均以底价成交。其中一宗被寄予“刷新纪录”厚望的商业地块,仅1家企业参与竞买,最终成交的楼面地价低于同区域一期楼盘近2000元/平方米。拿地者分别是武汉本土和外来的中小型开发企业。
相关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1~5月,在南京市公开出让的28幅土地中,17幅地块以底价成交。上海、杭州、昆明、广州等城市,也有众多地块以底价成交。
“土地市场确实很冷清。”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策划部经理刘露军认为,楼市销售的不畅再加上房地产开发贷的收紧,确实让房企拿地态度趋于谨慎,造成了土地市场的现状。
(来源:转载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