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德镇古代陶瓷发展史
汉唐 - 陶瓷的兴起与渐进
景德镇为我国历代著名瓷都,据《陶纪》、《陶冶图说》、《景德镇陶录》、《浮梁县志》等古籍记载,皆说景德镇制陶始于汉代。《浮梁县志》记载:“新平冶陶,始于汉世。”它真实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:新平镇为景德镇最早的名称;这里的劳动人民早在汉代就靠山筑窑,伐木烧陶。这时的陶器,已属半陶半瓷的原始瓷器阶段。到南北朝的陈朝,制瓷业有了较大进步。史书称,景德镇“水土宜陶”,镇瓷“自陈以来”名天下。隋唐开始,制瓷工人掌握了用高火度烧制瓷器的方法,所制青瓷胎质致密,釉面莹亮;白瓷更是令人喜爱:釉面光洁,透光度好,特别是白度高。据古籍记载,景德镇烧造的这种高质量瓷器,色泽素润。质地坚固,被誉为“假玉器”。唐武德四年,唐高祖曾下诏“制瓷进御”。
五代 - 陶窑遍布镇的东南
瓷窑的烧造历史,大都始于五代,就总体而言,烧造年代之早,窑场规模之大,延烧时间之长,窑器品质之佳,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独一无二的。
景德镇现已查清和发掘的古窑场,大体分布在三个区域,一为市区和近郊,二为南河流域,三为东河流域。这些早期的窑场被后人称为“龙窑”,兴烧之日,火似龙腾,烈焰与柔土幻化,成功地烧造了胎质由粗而精、釉色有青有白的五代瓷器。
景德镇五代窑场的兴烧盛况,为宋元瓷的精进奠定了充分有利的基础。
宋代 - 独创青白瓷名天下
宋景德年间,宋真宗命昌南进御瓷,底书“景德年制”四字,因瓷器精美,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。随着宋室的南渡,北方许多著名窑场的优秀工匠纷纷来到景德镇,把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带了过来,从而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力量得以充实,景德镇也因独创青白瓷而名扬天下。
中国古代造瓷,在釉色方面,素有崇尚青色传统,以青为贵。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调,无非是浓淡不一,意境略异的青色瓷,而且,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。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,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,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“土白壤而埴、质薄腻、色滋润”的青白瓷,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。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,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,内外均可映见,釉而隐现青色,故又称影青瓷。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,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,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,崭露头角,争得一席之地。
元代 - 烧造技艺遥遥领先
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,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。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,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,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、青花瓷、釉里红、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,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,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,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。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。
元代,官方在景德镇设置“浮梁瓷局”。其时镇内不仅有官办“枢府”窑,而且民窑也增至300座。
明代 - 形成全国烧制中心
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,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,取得了更高的发展。凡前代已有的品种,此时应有尽有;大量新工艺、新的装饰手法,也先后涌现。如清新优雅,气韵生动,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、宣德青花;鲜红莹亮,色若朝霞,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;釉下、釉上,互相掩映,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;薄如纸、莹如玉、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;金碧辉煌,雍容华贵的嘉靖、万历五彩;还有黄、绿、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,色如翡翠的孔雀绿、深沉幽净的霁青,娇艳柔美的浅黄,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,都创始于明代,如百花齐放,万紫千红,尽态极妍。
明洪武二年,朝廷在景德镇设“御窑厂”。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,民窑达数百座,“昼间白烟掩盖天空,夜则红焰烧天”,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。在全国十余省开设的四十多处瓷窑场中,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,其他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,或因战祸困扰而沉没,惟有景德镇为“天下窑器所聚”,抑人之短,扬己之长,形成全国的烧造中心。
|